《An Unquiet Mind》讀後感
《An Unquiet Mind: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》 by Kay Redfield Jamison。
這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學家的自傳,作者本人患有躁鬱症(雙極性情感障礙)。
躁鬱症並非簡單的病理現象,而是對日常生活起居的劇烈影響。
反覆的、極端的情緒起伏,不僅影響專業工作,也影響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。
Jamison 用暴力又優雅的文字,具體刻畫 “瘋狂” 和 “理性” 間的來回擺盪,
以及在 “狂喜” 與 “絕望” 極端間的奮力掙扎,以試圖從狹縫中求得平衡。
在精神醫學領域,患者與醫師之間往往有層隱形隔閡,
Jamison 將自己置於患者的視角,讓我們看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另一面。
心理疾病並不僅是診斷書上的一串症狀,更是患者一連串的日常狀況,
包括生活、身份和人際的密切相關的深刻體驗。
Jamison 作為一名精神病學家,她深知藥物對於控制病情的重要性,
但她也誠實地分享了自己在服藥過程中所面臨的難處與困頓。
在臨床治療中,與患者保持開放對話至關重要,
我們要理解患者的恐懼與抗拒,並與他們一同尋找最適合的治療處方。
劉醫師總願意花很多時間,向患者詢問與確認,關於生活與用藥狀況,
並依此與病患「討論」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,
甚至說明病症或用藥上的正確觀念,以及教導身體和藥物的幾轉等等。
劉醫師從來不是只是診斷病症、記錄症狀、開立處方,
每次回診就像走走流程而已,
每天的經歷會有變化,人的情感也會流動,每天狀況因此而有所浮動。
更何況正處於相較敏感與脆弱之際而前來求助的人們,怎忍心恣意敷衍呢?
身為醫療專業人員,我們足夠理解患者所經歷的傷痛與困苦嗎?我們需要的不僅只有醫學先備知識與診療技術,
同時需要更多的同理與耐性,傾聽患者的聲音,而不只是急著診斷或開藥。
Jamison 有段話深刻反映了許多精神病患者的心聲:「我害怕失去理智,但我更害怕的是失去我自己的靈魂。」
患者並不只是害怕症狀本身,而是害怕症狀奪走他們的本質,讓他們變得不是「自己」,甚至害怕因此而不再「被愛」。
治療除了控制症狀,還要幫患者保留自尊與自我,才是真正的療癒。
Jamison 也闡述了精神疾病與創造力之間的複雜關係。她並不否認創造力在某些程度上與躁鬱症有關,
但這種關係是雙刃劍,過度浪漫化精神疾病與創造力的連結是非常危險的。
這段對於那些認為「瘋狂與天才同源」的人來說,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警訊。
劉醫師也曾告誡過,曾把玩樂團當生活、視音樂如命的我:
音樂可領你走向光明,也能拖你掉入地獄;音樂可以治癒你,也能侵蝕你。
就像有些藥物,適度的劑量是藥品,過度的濫用是毒品;適量能助你往康復方向,過量則摧毀健康直到死亡。
Jamison 以過來人告訴我們:
雖然精神疾病可能永遠是生命中的一部分,但並不代表人生就沒有希望。
相反的,只要能夠正視它、接受它,仍然可以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。
我堅信,身為身心相關醫療人員的我們,職責不僅只在治療疾病,更重要的是陪伴與支持,
讓患者有希望、有力量,以挺過那段艱辛且漫長,以助他們重新找到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。
撰文者:林易靚實習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