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Behave》讀後感

在夏凱那實習,讓我開始好奇:

『到底是什麼因素驅動了我們的行為呢?』
為什麼會產生某些認知?以及做出某些行為?
背後的神經科學、基因、演化和社會影響是什麼?
在搜索這個答案時,遇見了這本書:
《Behave: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》

就像進入了一個探索人類心靈的迷宮,
帶著我去理解『是什麼讓我們成為我們』。
作者非常全面性的,從神經科學到社會心理學,
從基因到文化;從最細微的神經反應到廣泛的社會動態,
一步步說明了為什麼人類會表現出各種行為。

《Behave》裡有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情境,
從為什麼人們會對某些人產生同情,到為什麼有些人在極端壓力下會做出我們難以理解的反應。
貼近日常生活的案例,連結了複雜的科學概念,將知識與實務結合。

《Behave》把時間軸拉得很長、切得很細,
不僅討論當下為什麼會有某些行為,還回溯到數秒、數小時、數天,甚至幾百萬年前演化史。

時間跨度分析,讓我重新思考,行為決策背後,是多麼複雜的過程。
理解了每一秒的影響力,也讓我想起「蝴蝶效應」這部電影。

就像在診間,經常聽到患者問劉醫師:
「這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?」「這是基因導致,還是環境影響?」
《Behave》試圖解答一個更深的層次的問題:人類的善與惡是如何形成的?
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不禁思考,人性中的善與惡究竟是天生的,還是後天形成的?

就像在診間,患者經常向劉醫師尋求一個二分法的答案。
劉醫師總是耐心的打開簡報,從大腦的構造、作用開始講解,再接著說明大腦與行為的關係。
“Behave” 的成因沒有簡單或絕對的答案,作者透過不同層次的解讀,
讓我理解這是個多維度的問題。基因、環境、文化、社會結構,甚至我們大腦的瞬間反應,都在影響我們的行為。

人類行為的複雜性遠超過我們的認知與想像。
我們常常急於給行為下定論或貼標籤,例如「這個人很善良」或「這個人是壞人」,
這種簡單分類過於暴力與片面。應該理解每個行為背後的因果鏈:『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』。

無論好壞是非對錯,都有更深層次的肇致原因。
要真正理解這些源頭,而不是僅依賴直覺、經驗,或傳統的道德思維、判斷。
並非要否定道德規範、價值,而是透由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人性中的「複雜與矛盾」。
也更能理解患者的「知道但是做不到」的難處與困頓。

《Behave》說明了人類行為難以簡單解讀或歸類。
不單純從心理學或社會學去理解,還要把生物學、神經科學、演化論等多種知識融合,
從精神健康與人類行為認識真正的「人性」。

撰文者:林易靚實習心理師


回列表 線上預約掛號